央企淘汰制来袭,大学生们,你们的“铁饭碗”还稳吗?
同学们,今天咱们聊点扎心的——央企开始搞末位淘汰了。这事儿听起来像互联网大厂的“专利”,但如今连“稳定”代名词的央企都卷起来了。啥意思?往后你就算挤破头进了央企,也可能因为绩效考核不达标被踢出局。
一、从“躺平天堂”到“卷王战场”,央企变天
过去提到央企,大家脑子里就俩字:稳了!朝九晚五、福利齐全、没KPI压力,简直是职场版“养老院”。有人调侃:“央企工作两小时,年薪四十万不是梦。”但现在?做梦都别想了。某军工央企搞起“361绩效考核”,30%的人能晋升,60%的人勉强保饭碗,剩下10%直接卷铺盖走人。
你以为这是个别现象?国资委发话了:2025年前,所有国企必须推行“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”。翻译成大白话——干得不好就滚蛋,管你是不是名校毕业。
二、大学生慌了:说好的“避风港”呢?
00后整顿职场的段子还在热搜挂着,现实却泼了一盆冰水。想考公?千军万马过独木桥;想进央企?现在连央企都要“末尾淘汰”。有学生自嘲:“以前是‘毕业即失业’,现在是‘入职即备战失业’。”
父母那辈总说:“进国企就是一辈子的事。”可如今呢?一位家长忧心忡忡:“孩子好不容易进了央企,结果天天加班攒积分,生怕被降级。这到底是稳定还是折磨?”
三、企业为啥非要学互联网?真相扎心
有人说这是“跟风学坏”,但背后逻辑更残酷。
- 市场倒逼改革:国企要按“市场化机制”运行,说白了就是“能者上,庸者下”。以前混日子的老油条,现在得和拼命的年轻人抢饭碗。
- 人才竞争加剧:华为能给普通员工开百万年薪,国企凭啥留住人?要么砸钱,要么砸压力。显然,后者成本更低。
- 00后整顿职场的反噬:年轻人敢怼领导、敢裸辞,企业干脆用制度“驯化”你——要么卷,要么滚。
四、淘汰制是毒药还是良药?看你怎么喝
骂归骂,淘汰制也有“隐形好处”。
- 倒逼成长:以前在央企“摸鱼”十年,技能可能还停在毕业水平。现在为了保饭碗,你不得不学新技能、攒业绩,反而成了“终身学习者”。
- 打破论资排辈:90后当高管、00后带项目不再是梦。只要业绩够硬,资历算个啥?
- 筛出真金:混日子的人走了,留下的都是狠角色。团队效率高了,企业效益好了,你的年终奖说不定还能涨一波。
但问题也明摆着:
- 焦虑感爆棚:绩效考核像把刀悬在头上,年轻人熬夜加班成常态,身体垮了谁负责?
- 内卷无底线:当“淘汰10%”变成硬指标,同事之间互相使绊子、抢功劳的宫斗剧只会越来越多。
- 稳定信仰崩塌:当央企都不再是“避风港”,大学生们的职业安全感从哪儿找?
五、父母的困惑VS孩子的挣扎
老一辈总觉得“稳定大过天”。一位父亲说:“我当年在国企干到退休,现在儿子却担心三年后被辞退,这世道怎么了?”而年轻人更现实:“与其在央企担惊受怕,不如去私企多赚点钱,至少加班费给够。”
更扎心的是,有些父母还在给孩子灌输“考进央企光宗耀祖”的观念,却不知道孩子的真实处境:“每天填表格、搞积分、讨好领导,比高考还累。”
六、淘汰制下的生存指南:做个“六边形战士”
抱怨没用,咱们得找活路。
- 业绩是硬通货:别信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”,在361制度下,A档员工的假期、培训、奖金都是实打实的。
- 人脉≠关系:以前靠送礼升职的路子行不通了,现在领导也怕被连累降级。与其搞小动作,不如用业绩证明自己是他“最能打的小弟”。
- 跨界能力加分:央企搞创新、数字化转型缺人才,你懂点编程、会数据分析,绝对比只会写公文的人吃香。
- 心理韧性要强:淘汰制玩的就是心态。被降级了?就当攒经验;被辞退了?趁年轻换个赛道重新开始。
七、未来的职场,没有“安全区”
同学们,醒醒吧!这年头早就没有“一劳永逸”的工作。公务员要拼服务评分,教师得应对末位淘汰,连国企都卷成麻花。
但换个角度看,危机也是转机。当所有行业都在“能者上,庸者下”,真正有本事的人反而机会更多。你说淘汰制残酷?可要是没有它,混日子的人霸着位置,有能力的人永无出头之日。
最后留个话头儿:如果你是HR,你会支持末位淘汰吗?或者你宁愿要一个“和和气气但效率低下”的团队?评论区聊聊,咱们较个真儿。